“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2023年3月2日我院消化科与麻醉手术科通力协作,为一患癌并伴有心衰患者成功施行胃镜下幽门支架植入术。此次手术意义深远,对于两科实为新“难”:难在患者、难在技术、难在配合。路虽远,行则将至,这个“难”终被我们攻克!以仁心医患者之“难”:患者,男,77岁,20年前因工伤于西京医院行左腿截肢术。18月余前于我院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后辗转某三甲医院寻求手术治疗,但因患者合并严重心衰,心功能3-4级,考虑手术风险太大医生建议选择化疗保守。直到一周前患者因无法进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来我院就诊。我院消化内科仔细查看患者,完善检查后给予诊断为胃贲门及幽门恶性肿瘤、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功能3-4级、高血压病3级、低蛋白血症。这次导致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幽门处的恶性肿瘤导致幽门梗阻进一步加剧。那保守治疗之下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呢?邢主任立即组织多科会诊展开讨论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解决患者燃眉之急。经过与心内科、麻醉科的讨论,他们认为经胃镜下放置支架即可解决问题,但一切的前提是患者具备耐受手术与麻醉的心脏泵血功能。手术前的心功能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心内科多次会诊根据病情变化给予调整方案,麻醉手术科赵坤主任也多次查看患者并给出药物治疗方案以维持循环平稳。经过调整后EF值由刚入院的32%调整至手术前的38%,虽然还达不到常规手术麻醉要求,但手术已刻不容缓,我们将手术与麻醉风险告知患者家属后,家属表示支持与理解,手术意愿强烈。此刻,我们决定负重前行,病虽“难”,但为了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决定背水一战。以仁术克技术之“难”: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要求准而快,短时间找到手术部位并精准的放置支架,将手术及麻醉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对于麻醉,患者由于自身恶病质加之心衰,基础条件差,日常活动能力弱,肝肾代谢能力下降,对麻醉的耐受力和应激调节能力差,自然麻醉管理难度巨大,也许患者小小的风吹草动就会崩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患者的EF值等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但仍低于麻醉要求,麻醉方式选择气管插管麻醉,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麻醉苏醒都是极大的挑战,需要麻醉医生给出个性、精准、安全化的麻醉用药方案。除此之外,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必须制定完善。冒风险而行之,底气则是麻醉手术科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及对患者迫切需要手术的情感共鸣,勇攀高峰之下也是对技术最大的考验。以担当攻配合之“难”:以往手术都是在胃镜室完成,介于患者的安全,消化内科邢主任及麻醉科赵主任经过商议决定将手术放置在手术间进行,将内镜设备移至麻醉手术科,手术开始前备齐急性心衰及心律失常药物,急救设备保持备用状态。手术要快,麻醉要稳,护理要到位,三方配合必须协调有效,有序进行,将手术及麻醉带给患者的风险降至最低。手术如期而至,赵坤主任高度重视,全程亲自指导麻醉,入室后立即给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实时掌握循环动态变化。麻醉诱导前应用强心、扩冠、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确保万无一失后给予缓慢诱导,个性化用药,选择短效、副作用小的镇静镇痛药物。麻醉诱导安全有效,血压虽有波动,但在可控范围。气管插管快速顺利完成,因手术要求患者体位调整为侧卧位,改变体位后血压迅速下降至80/40,赵坤主任凭借自己多年的急救经验反应迅速准确,立即指导用药将血压调整至平稳。平稳后赵主任嘱开始手术,邢主任顺利进镜,经过半个小时的共同协作,顺利将支架放置患者幽门处。手术虽然结束了,但麻醉的挑战还未结束,患者的苏醒也是突发状况的高发期,高度紧张的神经仍不可懈怠。结果总是有惊无险,十几分钟后患者顺利苏醒,完全清醒后安全送回消化内科病房。手术的顺利完成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病痛,保证了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对于携手合作的两个科室,手术的成功既证明了麻醉手术科勇攀高峰的决心,也丰富了消化内科的诊疗经验,为消化内科的口碑区域化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为我院科室之间团队协作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治病救人的宗旨,为我院的优秀经验沉淀、优质团队锻造、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